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的一片阴影下,今年上半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达到2105.6亿美元,同比增长12.2%,双向投资持续活跃,“风景这边独好”。
中国-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十年来,始终将提升危机防御能力作为重要目标。双方一方面通过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强化各领域务实合作实现互补发展,同时不断完善相关领域的沟通协作机制,携手筑牢经济危机防护网。
携手应对难题、实现互利共赢本就是中国-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主题要义。在2003年中国-东盟双方《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中,双方就表示要取长补短、互利合作,还特别提到要支持各自促进增长与发展的努力。而作为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最重要平台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其启动建设的直接诱因也正是基于携手应对经济危机的现实需要。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肇始于中国-东盟携手应对金融危机的患难友谊”,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中方常务秘书长许宁宁说。在2000年中国-东盟领导人第四次会议上,中国领导人提出了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议,由于中国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坚持人民币不贬值政策,帮助东南亚国家对华出口猛增实现经济复苏,所以成立自由贸易区的建议得到了东盟国家的支持。
自此以后,中国-东盟双方意识到,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只有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依靠互补性的全面合作保持增长态势,建立多层次合作机制强化沟通协作,才能切实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和风险防御能力。
2008年因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进一步加快了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步伐,在相继签署全面经济协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服务贸易协议的基础上,双方成功签署投资协议,直接促进成之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运营。
伴随着“零关税”政策的普遍推行、各国市场和投资的开放,中国和东盟之间的贸易往来更趋频繁,中国与东盟合作不仅范围越来越广,合作的程度也越来越深,使得区域经济长期保持强劲增长态势,成为在危机中逆势上扬的重要原因。2012年,双边贸易额已达4001亿美元,年均增长22%,是2002年的7.3倍。10年来,中国与东盟双向投资新增额超过700亿美元,累计达1007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