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北京市将在西城区和海淀区分别增加一条城市慢行绿道。西城区慢行绿道依西护城河、南护城河及永定河引水渠走势,河堤下的巡河道经过绿化修整形成步行绿道,河堤上的道路建成自行车道。这条慢行绿道全长9.3公里,把沿线的白云观、天宁寺、陶然亭、大观园等景区公园串联起来。海淀区则拟投资1亿元打造一条全长约34公里的慢行绿道,年内开工建设。这条慢行绿道起点在海淀公园,沿着颐和园、香泉环岛、昆玉河等回到海淀公园,把万寿山、香山、玉泉山、静宜园等景区景点连接在一起。
如何提倡、引导市民短距离出行以“步行+公交”、“自行车+公交”的非机动车方式为主,形成以人为本的“慢行系统”?国内一些已进行实践探索的城市的答案是,规划先行。
北京、广州等城市规划设计部门在规划设计慢行系统时,对市民外出活动的习惯、目的、路段等进行调查,力求全面反映市民需求,并充分考虑休息点、卫生设施(公厕、垃圾箱)、安全照明系统、绿化等因素,规划设计出集安全性、舒适性及人文性为一体的慢行交通系统。这样的城区慢行系统是由点、线、面所组成的一个网络系统,除了包括主要的慢行线路外,还包括景区景点、公共服务设施、社区绿地等。主要做法是通过慢行线路把城市主要景观景点、中小学和其他重要公共服务设施串连起来,一方面提高居民出行的便利性,另一方面使各分散的活动场所体系化。
此外,慢行线路以慢行干道为主、慢行支路为辅,采取环形网状式线路结构。开发则分期进行,近期主要依靠老城区的道路肌理,让慢行线路串连起每个街区,尽量避免拆迁,远期则主要依靠规划路网延伸到新的社区,通过铺装、标识系统、围栏等与普通道路有所区分。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熊文介绍说,与机动车“主、干、次、支”道路网络一样,慢行系统也需要自己的空间分级体系与骨干网络,自行车廊道与宁静步道系统是构成慢行系统骨干网络的关键。自行车道应依据不同功能分为廊道、通道、休闲道。自行车廊道构成城市自行车道路网的主骨架,不一定是自行车专用道路(多为自行车优先道路),但要连续、贯通,以不大于2千米~4千米的道路间距形成格状网络。这样,既可服务于街区的短途骑行,也可向廊道输送中长途自行车客流。
某国际知名咨询机构曾编制了一套可持续交通发展手册,其中写道:“行走是人的天性,就像鱼要游动,鸟要飞翔,鹿要奔跑一样,人类也需要步行。”而目前我们的城市规划通常偏重于提高车辆效率而对慢行者出行考虑不足。加快构建慢行系统,让绿色出行变得轻松容易,进而成为市民出行的优先选择,是今后我们需要共同努力的方向。 以绿道为“藤”,将城市公园、郊野公园、景区景点这些“瓜”串联起来,今年,北京市尝试打造“长藤结瓜”式城市慢行系统。